第五屆全球泛華線上讀劇藝術節 吸引來自十六個國家地區數千名國內外觀眾雲端看戲

原訂7月16日至7月18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的「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典禮及讀劇藝術節」,受到疫情及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之影響,全面轉至線上舉行。

於7月16日下午正式登場的頒獎典禮,邀請到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王榮文董事長及藝文總監林璞、世安文教基金會廖美蘭執行長、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林文淇院長、曾任中國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的呂效平教授等多位貴賓,更有於本屆擔任評審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王孟超執行長、南京大學高子文副教授、美國肯塔基大學羅靚教授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費萊麗教授等多位國內外嘉賓共襄盛舉,與本屆得獎者——鄒棓鈞、郭宸瑋、韓菁一同分享獲獎的喜悅!

迎戰數位轉型的全新可能

儘管全國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表演場館的防疫措施,在考量各地讀劇演出團隊及工作人員的安全下,負責整體活動策劃執行的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仍決議以線上的形式辦理本屆頒獎典禮及讀劇藝術節,跨越國界和地理的限制,歡迎全球觀眾一同線上參與。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主席周慧玲指出,「2020年初,儘管身處在當時少數劇場仍能開放的臺灣,泛華小組在預備展開第五屆徵件時,仍因疫情受到不小的衝擊;儘管如此,我們依然達成令人動容的徵件結果。」在去年8月15日至11月15日為期五個月的徵件期間,共計徵得176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中文及英文稿件。

為廣納多元的評審意見,更運用遠距會議系統,與身處全球6個城市的14位評審齊聚一「室」,進行評選和討論。周慧玲表示,成立該競賽的目標,即是期待透過中/英文雙語讀劇和製作,將青年劇作家的優秀作品擴散「泛」溢給全世界不同角落的觀眾。本屆迎來歷屆形式和題材最多元的徵件結果,更是體現了全球泛華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呂效平教授也指出,「走到第五屆,已經有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和戲劇愛好者知道並嘗試參與泛華競賽,這些投件作品把全球華人青年創作者對於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想像,以戲劇的方式匯集於此」,認為這是華人青年在不同的地域、信仰和成長背景下,一種難能可貴的詩意交流和溝通。王榮文董事長更肯定,不管是電視電影、文學小說或是表演藝術,對這些產業來說,好的劇本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華山很高興可以擔任本屆競賽的共同主辦單位,為全球華人的原創劇本做出貢獻」。

得獎作品橫跨臺灣、香港和中國,展現多元特色

獲頒第五屆泛華首獎的劇本,是來自香港編劇鄒棓鈞所創作的《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故事描述一群工人在倉庫發現一具麻雀的屍體,因而想起一則有關「殺麻雀」的都市傳聞。評審認為該作寫作技巧高超,內容和形式思考皆備,兼具幽默感,更同時呼應當代,是一部荒謬而輕快的都市寓言。鄒棓鈞在致詞時表示,該劇本是在許多巧合下誕生的,並指出因為自覺一直無法在創作上拿出成績,其實在半年前就在思考是不是應該要放棄創作;而當時剛好收到了獲獎通知,讓他在不敢置信之餘,也覺得「原來自己還可以」、「原來我還可以再努力創作下去」。

以幽默對白交織出深刻的議題,貳獎編劇郭宸瑋的《亡命紀事:我是誰?》,獲評審認為是一部深度、娛樂兼備,又能關照獨特的佳作。該作品將情節背景設定在臺灣,以身分證件與國籍之間的辯證,帶引出國家認同議題。郭宸瑋提到,自己對於多國難民、身分和國族等有關「移動」的認識,是源自演摩莎劇團的「飄移計畫」;而在閱讀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出版的《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後,也讓他更進一步了解在台黑戶面對生存、身分的各種艱難處境。在頒獎典禮致詞時,表示「希望擁有較大資源與話語權的族群和國家能保有溫柔的心,接納與尊重不同族群的聲音」。

由中國編劇韓菁根據自身家族故事為啟發創作的參獎作品《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以四位因疫情無法回家過年的年輕人獨白所構成,故事圍繞一個大家族中的四個小家庭展開,透過一場場無止盡的對白互動,掩映每個角色的立體樣貌和狀態。目前就讀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三年級的韓菁,也是泛華歷屆競賽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

三位得獎者除了獲頒10萬至3萬不等的獎金,自今年4月競賽結果公告後,泛華小組也委請三位臺灣資深的戲劇構作——吳政翰、陳佾均和童偉格,分別與三位得獎者進行為期近兩個月、密切的戲劇構作工作,針對得獎作品提供修改建議。韓菁也在致詞時特別感謝這樣的安排,「戲劇構作導師鉅細彌遺地為我梳理了劇本中的疏漏,並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修改建議,極大地拓寬了我的寫作思路」。

讀劇演出線上轉型,開啟更多對話

擔任本屆得獎作品讀劇導演的徐堰鈴、杜思慧和何一梵,在6月初收到戲劇構作後的完稿劇本,分別與來自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演員及創作團隊,開啟緊鑼密鼓地排練和創作發展,完成各自演出的影片錄製和剪輯。在7月16日至7月18日,以預錄的形式於甫開幕的全新「雲劇場台灣」播映演出,並串連網路會議系統,邀請主要創作團隊和與談人於每場演出後進行直播座談,成為第一個在雲劇場台灣登場的臺灣藝術節及演出,而泛華第五屆三部作品也成為臺灣第一批針對雲劇場另類型態創作的讀劇嘗試。

杜思慧導演在演後座談時提及,當知道今年泛華讀劇藝術節決定改為線上舉辦時,因為她與學生已經經歷過一個月的遠距教學,對直播演出的各種不穩定因素有了深刻體悟,因此一開始即決定邀請專業剪接師參與後製,結合劇場和影像兩種不同的專業視角,尋找非電影、非劇場的第三種表演的可能。首次參與的何一梵導演則指出,因為編劇韓菁擅長以詩意的語言寫作,其作品《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無論是在現場或是線上演出,對導演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由於參與製作的兩位導演助理開始學習 OBS 系統,也從其中找到很多不一樣的玩法。徐堰鈴導演則提到,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讓參與演出的學生聚在一起拍攝,所以每位演員都需要身兼燈光、攝影的角色;但也因為自己本身擁有影視拍攝的經驗,對於演員在鏡頭前的表演,也能給出更多專業建議。

參與演出的觀眾也給出許多熱烈好評,「線上演出或許是因為疫情不得已而為之,但也開啟了另一種創作之門,很開心看到這樣的讀劇呈現形式」、「這種讀劇的方式很特別,能讓觀眾專注在對白本身」、「謝謝創作團隊因應新媒介但仍然維繫劇場性的嘗試與轉化」。泛華在雲劇場台灣三天三場的演出,總計吸引臺灣港澳陸、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奧地利、梵蒂岡等多達16個國家、近兩千名觀眾登入全程觀賞並參與座談,可以說為臺灣數位展演打開一個全新的天空,是突破病毒重圍的最佳示範。

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出版也在7月15日出版《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集》電子書,於 HyRead(https://bit.ly/3xHdZPZ)、TAAZE 讀冊(https://bit.ly/3ignEq2)、iRead 華藝(https://bit.ly/3hI59Mr)等平台上架。當中收錄三位得獎者於投稿時遞交的初稿,將於今年年底改版更新,收錄三部作品戲劇構作後的完稿劇本和英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