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從「廣義的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得到靈感,好奇此刻的劇作家如何想像「世界的華語語系社群」?不同角落的華語語系劇作家又如何返身書寫自己與世界?中英文雙語收件,我們向全球各地18-36歲的劇作者徵稿。你寫、我讀、他演,讓我們串聯新的舞台想像,演繹二十一世紀的華語語系新世界。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15年起舉辦,以十八歲至三十六歲青年劇作家為對象,同時徵求中文、英文舞台劇劇本。前四屆所選出的優秀作品,已於全球十餘個城市演出(台北、台南、高雄、嘉義、澳門、溫哥華、紐約、南京、上海、北京、蒙特雷及墨西哥城),並出版四部雙語電子書,與全球讀者分享新世代的泛華戲劇。
本競賽設置獎金,獲獎作品由主辦單位進行翻譯(原作為中文劇本則翻譯為英文,若為英文劇本則翻譯為中文)後出版發行雙語劇本電子書,並由主辦單位辦理首次讀劇工作坊,進行作品全球首次發表。得獎作品於頒獎起三年內由全球各地合作單位陸續辦理讀劇發表或演出製作,以增加劇本交流的廣度與深度(本競賽合作單位遍及臺灣、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大陸、澳門等地)。
一個好的劇本從初稿完成到製作演出,可能需歷時數年的讀劇、試演以及修改。自第四屆起,主辦單位將為得獎者安排戲劇構作導師進行指導修改,第五屆競賽活動將同樣延續此制度,並邀請臺灣專業劇場導演及戲劇團隊,參與編排得獎作品的讀劇演出。預計自2021年7月至9月間,擇期於臺灣辦理頒獎典禮及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期望打造一個全球泛華語系的表演藝術創意基地和文化產業平台,豐富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舞台想像。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計畫」以世界各地新生代(十八歲至三十六歲)青年劇作家爲對象,同時徵求中文、英文舞台劇劇本,目的在於廣納各種觀點、視角以及不同的創作思維,豐富以華人文化、移民、歷史及社區等泛華相關主題的舞台劇本創作。中文劇本不限定寫作主題;以英文書寫的劇本,則需為展露泛華社群自身關照的新作,或側錄反映不同泛華社群彼此之間的對話,或與其他文化、社會撞擊的劇本創作。
在文化與藝術早已高度全球化的此刻,本競賽意圖召喚全球對泛華文化圈的注視與拓展泛華青年的視野。從多元紛陳的臺灣出發,將劇本創作視為泛華文化圈彼此之間,或與其他文化對話的舞臺,召喚更多不同混血文化的劇本美學,讓新時代的泛華戲劇界發出更多聲響,展現更多樣的身段與風姿。
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自2003年建置,致力臺灣表演藝術的影音典藏與數位內容開發,建置經營第一個以臺灣現代戲劇曁影音資料為主題的資料庫(eti-tw.com),持續運作至今逾17年,數位化並典藏授權影音資料逾600筆。
2012年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與當時的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處聯手,開創多樣策略推展臺灣表演藝術的培育與交流,包括「@Theatre」臺灣表演藝術訊息交流平臺APP、《表演臺灣彙編:劇本,設計,技術,1943~》數位出版品、「破殼藝術節」及各式劇場幕前幕後課程等。如今更致力推動「劇本創作發表平臺」,讓優秀的劇本不只是文字發表,更有落實演出的機會。
有鑑於優秀的劇本尋找不易,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召集人周慧玲教授提出一個以全球為徵件範圍、由臺灣搭建平台,攜手世界各大學、表演藝術團體共同合作的劇本創作競賽——「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為表演藝術產業提昇創意與動能的基礎紮根。計畫提出立即獲得南京大學文學院支持,成為競賽的共同主辦單位,後陸續取得包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等全球共16個國際重點大學和表演藝術單位的支持與合作。
泛華競賽於第二屆開始獲得世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至今;2016年12月開始,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全面接手競賽相關工作,獨立主持辦理歷屆泛華競賽迄今。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另主編並出版發行《表演臺灣彙編》電子叢書,迄今累積出版了24冊電子書。自2015年至今,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曁表演研究室已完成了四屆泛華競賽的徵件及評選,得獎作品陸續於全球10個城市進行多場讀劇及演出活動,出版了四部中英文雙語電子書,觸及全球讀者和觀眾。
|主辦|
國立中央大學
|贊助|
世安文教基金會
|策劃執行|
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
|共同主辦|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
|協助執行|
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
|合辦|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戲劇暨電影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英國里茲大學 stage@leeds 表演藝術中心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澳門卓劇場
實踐劇場(新加坡)
不可無料劇場
雲劇場台灣
|協辦|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
國立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製作夥伴|
台南人劇團
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
創作社劇團
易卜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