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得獎名單

Winners


2016年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的徵稿與評審工作,由來自美、歐、亞洲的十四位評審委員審閱,歷經四個半月,終於2016年六月從一百二十餘件作品中,評選出了前三名,依序是胡璇藝的《一種旁觀》、Lin Tu的I Love My Family (《我的家庭真可愛》)、朱宜的Noise (《雜音》)。

不同於去年多數投稿作者以歷史題材為創作元素,今年的作者似乎更在意對當下社會現象的點評。例如,胡璇藝的《一種旁觀》精準地以形式表達了主旨內容,直指自媒時代「感同身受」是不靠譜的,災難與悲劇一如感官的廢墟,誰來說都是語焉不詳,「民胞物與」的政治正確尤其顯得蒼白涼薄。Lin Tu的I Love My Family 以家庭內部衝突這個常見的現代戲劇命題為主旨,卻「立意實踐一種立體的觀照,以發生在他者身上的悲劇為前引,力圖深切描摹『我』之家庭成員間,近於宿命般的疏離情況。」朱宜的Noise 既是部黑色戲劇,同樣著意於「當下中國家庭於二十一世紀紐約的遭遇」,「全劇幽默詼諧,劇情的某些轉折在在讓人驚喜,雖然基調寫實、對白自然,全劇卻瀰漫荒謬色彩,甚至沾染些許悲哀的成分。」這些青年劇作者似乎共同編織了一幅二十一世紀啓示錄。

為了鼓勵更多青年投入戲劇創作陣營,我們今年另外增設「推薦媒合獎」,從漏網作品中,再遴選具備製作潛力的作品。陳效以《偉人墓下》獲得這個新設的獎項,他在劇中假託一個莫明的考古現場,戲言「偉人」,更嘲弄凡人憑藉販賣歷史衍生的荒言謬行。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 競賽主席 周慧玲

主連結區

Links

本屆評選結果說明

About the Results

第二屆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15年12月公告,2016年2月29日截止收件。三個月的公告徵件期內,線上註冊總人數達179人,其中120人完成線上投件,包括中文組110件,英文組10件。中文組以中國投稿者最多,佔50.8%;其次為台灣35.1%和港澳6.7%。其他地區包含馬來西亞、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地。英文組的劇作家則來自台灣、中國、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等地。

本次投稿作品內容各有千秋,中、英文組分別辦理初、複審審查後,中文組選出了13件作品進入決審,英文組則選出3件。決審邀請精通雙語文字創作的評審委員,將中、英文劇本並列審查,選出前三名劇本。今年度並特別新增「入圍媒合獎」,選自決審名單(前三名除外),主辦單位將於授權期間內積極媒合演出團隊,以使更多優秀劇本有機會進到展演製作階段。

首獎 First Prize
一種旁觀
劇作家 / 胡璇藝 [中國、現居台北]
The Bystander Game

自媒時代的修羅場
地球村的新品種心靈災難

胡璇藝,1994年生於廣州,大學就讀四川大學新聞系,開始接觸川震相關題材。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一種旁觀》是其第一個發表的完整劇本作品。

本劇以汶川大地震爲主要材料,試圖搭建出一個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要如何討論災難的框架,並在其中提出自己關於災區重建、心靈重建、被遮蔽的事實、網絡暴力、媒體引導、輿論管制以及何爲生命這些問題的探討。本劇中的材料雖然大多爲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但還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與文學化加工,再加上小部分爲完全虛構的故事。所以,本人認爲這還是一個以現實爲材料,但並非以現實爲基底的劇本。本劇中會出現三個主要身份,兩類廢墟,經歷一次祭奠和一程歷練,最後凝聚成一種旁觀,或者說是重建。所謂三個主要身份,便是主人公的身份,是劇作家本人,也是剛下山的見習者,還是記者。兩類廢墟則是地震過後的建築廢墟與災難之後人們的情感廢墟。一次祭奠,則是主人公在整個劇本中所經歷的從「不知道爲何紀念」到「主動紀念」的過程。而一種歷練則是主人公進入真實世界,接觸被蒙蔽的部分。而「旁觀了什麼」和「重建了什麼」則是本劇的主要內容。

(劇情簡介由劇作家提供)

貳獎 Second Prize
I Love My Family
劇作家 / Lin Tu [中國,現居洛杉磯]
中譯名:《我的家庭真可愛》

兒歌哼的荒腔走板

美滿安康也有走調時

Lin Tu,劇作家、電影編劇、作者。1990年生於中國北京。16歲起在青春文學雜誌《最小說》發表散文。第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獲得者與第一屆「The Next.文學之新」全國36強。大學期間,戲劇《嗨,凱喬》與《不回》獲得北京大學劇星風采大賽最佳編劇獎。2013年在奇幻文學雜誌《九州志》發表中篇小說,由豆瓣閱讀出版長篇小說《全劇終》。2014年起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戲劇劇本《Time Difference》獲選2015年全美MFA劇作家戲劇節“Theater Masters”,在紐約和阿斯彭演出。戲劇《Black People Are So Cool》在芝加哥Stage 773演出。現與中國影視公司合作進行劇本創作。

一家四口的中國家庭:父親、母親、姊姊(V)和弟弟(泰),乍看之下是典型的幸福家庭。但是從小帶著V長大的奶媽,「安姨」幽靈般的存在,每每成為將這一家捲入怨懟、憤怒及暴力當中的導火線。當安姨結婚離開這一家人後,V面臨和陌生人般的家人同處一個屋簷下的窘境;事情發展更越來越糟糕:安姨婚後不斷受到丈夫嚴重的家暴。幾年下來,她的悲慘程度不斷升高,將V漸漸推向無力感的痛苦深淵裡,使她對父母親的怨恨也不斷累積。最終,當安姨犯下弒夫之罪的時候,V終於崩潰,全家人也陷入悲劇之中。目睹一切過程的天真弟弟泰是故事的敘述者,帶領我們經歷他打從心底深愛的家庭這些年來的掙扎。

(劇情簡介由劇作家提供)

參獎 Third Prize
Noise
劇作家 / 朱宜 [中國,現居紐約]
中譯名:《雜音》

中國新富 越洋下注

你想賭什麼?

朱宜,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編劇碩士,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本科。紐約Ensemble Studio Theatre駐場編劇。獲2015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首獎。獲上海壹戲劇大賞2015年度菁英編劇。獲紐約戲劇工作坊新銳藝朮家基金。入選英國皇家宮廷劇院編劇工作坊。入選挪威易卜生國際編劇工作坊。作品曾在紐約國際前沿戲劇節、愛丁堡前沿戲劇節、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年藝朮雙年展、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藝朮中心、聖路易斯莎士比亞戲劇節、台北水源劇場、紐約亞洲電影節、台北電影節、台北金馬影展、福岡電影節、西班牙大西洋影展等公演公映。

一張常春藤名校的藝術碩士文憑,一套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公寓──李先生李太太和中國許許多多新興中上層階級的家長一樣,以毫無保留的愛為寶貝獨生女打造一個自己年輕時不敢奢求的美好生活。可他們漸漸發現,新生活把女兒變成了一個危險的陌生人……

黑色喜劇《雜音》*講述了2015年冬天一個中國家庭在紐約購房的旅程。當時正值中國買家首次成為在美最大海外購房群體,而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出現暴跌。通過追蹤全球化經濟裡這一小股現金流,本劇試圖呈現東西方在當代社會依然存在的意識形態衝突。

*劇作家現已將本作品劇名改為 A Deal

(劇情簡介由劇作家提供)

《雜音》中文版由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戲劇與影視評論》編輯部聯合出品,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呂效平執導,於2017年9月於南京、上海演出,並將展開廣州等地的巡演,本製作也是泛華競賽合作夥伴挪威「易卜生國際」的合作項目。

本劇英文版 A Deal 將於2017年11月起,於紐約外百老匯的Urban Stages劇院演出,女主角並將由旅居紐約的台灣女演員林微弋演出。
演出資訊可參考:http://urbanstages.org

評審委員

Jury
image description 吳世偉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資深劇場創作者,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編劇獎,台北電影節首獎,藝穗節「大家都滿意獎」,近二十年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現職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演藝時尚管理系助理教授。是個能夠擔任導演、編劇、演員、監製等多樣職務的傑出藝術家。

image description 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中文組初審

image description 曹路生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藝術》副主編。著有《國外後現代戲劇》,譯作有《環境戲劇》、《戲劇經驗》,劇作有《莊周戲妻》、《誰殺了國王》、《九三年》、《塵埃落定》、《玉卿嫂》、《春琴傳》、《弘一法師》等。2005年話劇《孫中山》獲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奬。

image description 王孟超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畢業於南加州大學舞台燈光設計碩士,投入劇場超過三十年。曾任雲門舞集的資深製作經理和舞台設計,作品如《水月》、《流浪者之歌》等,也為臺灣許多知名表演團隊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或技術指導,如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國光劇團、屏風表演班、當代傳奇劇場、明華園等。曾任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開幕的舞台設計總監,2007年布拉格劇場四年展評審委員及臺灣參展召集人,當年臺灣館榮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2004年於波蘭華沙總統官邸獲頒「雪樹國際成就獎」,2014年獲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2016年~2021年4月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現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image description 黎煥雄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現任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東海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程主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歷任河左岸劇團、創作社劇團創始成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臺灣當代劇場活耀且極具影響力的青壯派中堅創作者,早在在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中,以河左岸劇團開創詩化意象劇場,以低限內斂,濃稠文學質感的殊異風格,躋身臺灣第二波劇場新潮重要旗手。90年代之後,更跨足音樂劇,歌劇,新媒體劇場導演,堪稱同世代劇場最多元發展的代表。

近期主要導演作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德國萊茵歌劇院《普契尼:杜蘭朵》(2015-2020,首位赴德執導歌劇臺灣劇場導演),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歌劇《朵夫:迷宮魔獸》,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櫻桃園2047》、《星光劇院》、《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幾米音樂劇-地下鐵》、《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兩廳院2013年度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國家交響樂團歌劇音樂會《華格納:帕西法爾》、《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歌劇神話《華格納:尼貝龍指環》、NSO歌劇《貝里尼:諾瑪》、《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image description John B. Weinstein

目前擔任巴德學院西萌石分校漢學與亞洲研究學系的助理教授,同時兼任紐華克巴德學院先修高中校長。2006年至2011年曾任亞洲表演協會理事長,出版與翻譯中國劇場與台灣當代劇場的相關研究。《台灣女聲-三部當代劇場之作》的編輯及共同譯者(康乃爾東亞研究系列,2015),亦曾在美國和臺灣執導過舞台劇。

【英文組初審與複審】

image description Pippin Parker

Pippin Parker教授自2006年起擔任紐約新學院大學劇本創作學系主任,2011年起任戲劇學院院長。擔任系主任職位期間,Parker教授發起「新聲讀劇節」(展示畢業劇作的公開平臺)及藝術家駐校系列計畫。在個人學術成就之外,Parker教授也是知名的專業劇作家和導演。2008年執導舞台劇作品Betrayed,贏得舞台劇重要獎項Lucille Lortel Awards的最佳演出獎。Parker教授亦是紐約赤裸天使劇場(Naked Angels)的創辦人及前藝術總監,他曾在此長期辦理讀劇系列活動。

英文組初審與複審

image description 紀蔚然

作家,西方現代戲劇學者。美國艾荷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臺灣大學戲劇系專任教授。著有舞台劇本如《黑夜白賊》、《夜夜夜麻》、《拉提琴》等;雜文如《嬉戲》、《誤解莎士比亞》等;小說《私家偵探》;學術專書《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於2013年榮獲第17屆國家文藝獎。
決審

image description 周慧玲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主持人。

1997年與臺灣劇場人聯手創建創作社劇團於台北,左手創作,右手論述,是少數兼具劇場編導和學術研究的知識性劇場藝術創作者。其學術研究範疇廣泛而前沿,從性別表演到文化政策研究乃至於數位藝術與戲劇史方法論;她的戲劇創作以深邃的歷史風貌以及多樣的形式見長,她的導演手法尤其細膩而能優游與先鋒和通俗之間。

主要學術著作收錄國外重點學術出版社 Plagrave、Routledge、Harvard Univ. 出版之專書論文。主編《表演臺灣彙編:劇本、設計、技術,1943~》二十五冊,2014年起聯合世界重點大學主辦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並擔任競賽主席迄今。

其他曾發表戲劇編劇導演作品如《魂顛記》(衛武營,2020)、《少年金釵男孟母》(創作社劇團,2009、2010、2017、2018)、《百衲食譜》(創作社劇團,2009-2010)、《不三不四到台灣》(創作社劇團,2006-2007)、《Click,寶貝ㄦ》(創作社劇團,2004)、《記憶相簿》(創作社劇團,2002)、《天亮以前我要你》(創作社劇團,2000);主要編劇作品《簡吉奏鳴曲:零落成泥香如故》(高雄文化局/衛武營開幕藝術節,2018)、《玉茗堂私夢》、《百年戲樓》(聯合編劇);導演作品《蔣公的面子3.0版》(2015迄今)、《影癡謀殺》(2005)、《驚異排隊》(2003)等。其原創戲劇作品獲德、英、中文學術論文專文討論,收入各地學術專書與期刊中。

image description Steve Ansell

史帝夫.安賽爾是英國里茲大學公共劇場 stage@leed 的藝術總監。除了擔任藝術總監、教師、作家、音樂家等職已有超過二十五年之久的經歷之外,他也是 Screaming Media Productions 劇團及 Gi60(全世界唯一的一分鐘國際戲劇節)的創始人,目前同時在位於英國哈里法克斯的劇院 The Viaduct Theatre 擔任特約藝術家,過去亦曾於英國及美國執導作品,包括英國劇作家丹尼斯·凱利《DNA》在倫敦國家劇院的首演。此外,史帝夫著有《小戲:一分鐘劇場的實作指南》(Routledge 2017),著手改編舞台版的湯顯祖《南柯記》,名為《南柯一夢》,在2016年秋天於英國和中國巡演。

【英文組初審與複審】

image description 羅仕龍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羅仕龍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在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取得戲劇博士,曾任教於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法國保羅梵樂希大學等校中文系,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語中心主任,講授現當代戲劇等課程。除了著有法語專書《十九世紀法國戲劇舞台上的中國》(2015)之外,也譯註多部法語古典與當代戲劇作品,包括: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的《遺忘前的最後悔恨》、《只是世界末日》,卡繆(Albert Camus)的《卡里古拉》、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的《求職記》、法華(Charles-Simon Favart)的《公爵夫人府上的
堂吉訶德》、司克里布(Eugène Scribe)的《一杯水》等。長期為南京大學《戲劇與影視評論》等刊物撰稿。2021年起參與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打開戲箱說故事》節目製播。

image description 徐堰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舞臺劇導演、演員

中文組初審

image description 童偉格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攝影:汪正翔)

image description 杜思慧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

【中文組複審】

評審審查會議記錄

Review Conference Min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