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
得獎名單

Winners

2020-2021 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正式公布得獎名單:

 

獲頒首獎的是來自香港的鄒棓鈞,其作品《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描述一群工人在倉庫發現一具麻雀的屍體,想起一則有關「殺麻雀」的都市傳聞。恐怖詭譎的氣氛瀰漫整座城市,究竟誰還能回歸所謂的「日常」生活?劇中以五名演員詮釋14個角色,採用多線敘事、多人對照的手法,以荒謬而輕快的筆法,表現集體恐懼和不能被直言的禁忌,呼應當代社會。

 

獲頒貳獎的是來自臺灣的郭宸瑋,其作品《亡命紀事:我是誰?》講述一名男高職生在尋找生母的過程中,無意間救下一位被追捕的「黑戶」女孩,而逐漸意識到身分與認同的困境。劇中以兩位演員演出多個角色,並善用偶戲讓角色「扮演」他人,節奏感強烈,以「我是誰」貫穿全劇,巧妙地運用身分證件與國籍之間的辯證,帶出國家認同議題。

 

獲頒參獎的是來自中國的韓菁,其作品《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以四位因疫情而無法回家過年的年輕人的獨白所構成,故事圍繞在一個大家族裡的四個小家庭展開。劇中的家庭成員一邊進行著逢年過節無法避免的繁瑣家族社交,一邊談論彼此有關疾病、夢境和怪誕的遭遇,交織出一部荒誕的家庭悲劇。在看似功能取向的第一人稱敘事下,映照出每個角色的多元樣貌與狀態,容載不同家人之間相互矛盾的觀點。

主連結區

Links

本屆評選結果說明

About the Results

由世安基金會贊助,國立中央大學主辦,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共同主辦,與16所國際重點大學、藝術團體攜手合作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是全球第一個以泛華社群為對象,同時徵求中/英文劇本的舞台劇劇本競賽。

 

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20年8月15日公告,截至11月15日截止徵件。在三個月的公告徵件期內,總計徵得176件中/英文稿件,包含中文組共163件、英文組13件。參賽者遍及全球,來自臺灣、香港、澳門、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比利時、土耳其和馬來西亞等地。

 

本屆投稿作品題材多元、形式實驗性強,經中/英文三階段初、複審審查後,中文組選出15件作品、英文組選出3件作品進入決審審查。決審邀請精通雙語文字創作的評審,並列審查中/英文劇本,於2021年4月選出前三名得獎作品。

首獎 First Prize
《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
劇作家 / 鄒棓鈞
香港

工人們在貨倉發現了一具麻雀屍體,想起了一個殺麻雀的都市傳聞。男人與妹妹斷絕關係之後,慌忙尋求自保方法。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對家暴忍氣吞聲。二手書店來了一位賣書的客人,店主猶豫接不接受這單生意。同一時間,在一場劍道對決中,少女正面迎接師傅的凌厲一刀!

五位演員,十四個角色,五段隱沒於城市一角的故事,全被一隻麻雀打亂。在這魔幻旋渦之中,誰才是黑夜的征服者?

創作靈感源自德國劇作家 Roland Schimmelpfennig 作品《金龍》。

 


 

作者簡介

90後香港人,於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近期編劇作品包括7A班戲劇組「一頁文本創作計劃」入圍作品《演出》、POP Theatre「心之河土壤栽培計劃」《無限輪迴》、微劇場「讀劇微觀」《絕對邪惡》等。又曾先後於中小型及大型劇團負責行政工作,包括香港「九大藝團」之一的中英劇團,有豐富的管理社區戲劇計劃經驗。現為自由身工作者,以編劇、監製等身份參與劇場製作。
 


 

得獎感言

說起來,我跟《金龍》有著微妙的緣份;我第一次創作,就想模仿《金龍》,在劇本裡加入魔幻元素,可惜志大才疏,成品慘不忍睹。然後去年因幫助友人準備導演作品而再遇《金龍》,得到啟發,最終寫了這份劇本。

不過無論是寫哪份劇本,都會遇上一件讓人懊惱的事:本來還算滿意的內容,被上廁所時一個忽然「錯了,不是這樣寫」的念頭推翻,寫了三星期的東西全都作廢。這時我總會問自己,我是否選錯了?我是否根本沒有編劇的能耐?我是否應該放棄創作?

得到「泛華」肯定,無疑讓我多了幾分自信和勇氣,堅持創作。因此,感謝各位評審的厚愛。也感謝劇場裡的每一位伙伴,特別是曾指點過我的良師益友們。最後,感謝家人的默默支持,讓我可以任性地投身藝術創作,倔強前進。

貳獎 Second Prize
《亡命紀事:我是誰?》
劇作家 / 郭宸瑋
臺灣桃園

劇本改編自多起發生在臺灣真實的「黑戶」案件,以「我是誰?」作為貫穿全劇的核心問題。透過身分不明的臺灣人與黑戶華僑,以身分證件的辯證,探討身處在臺灣的身分與認同的議題。並且將議題連結臺灣的國際地位的不確定性,扣合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強調現實世界的矛盾與荒謬之處。劇本以強烈的節奏性,切換敘事與扮演的形式,並以偶戲詮釋他者,作為全劇呈現之特色。

故事從一位自小父母離異的青年男高職生開始說起。他因為父親過世,需要到戶政事務所更改監護人,卻發現生母另有其人,突然對自己的身分產生懷疑。接著,在他尋找母親的過程中,遇見一位被追捕的「黑戶」女孩,為了幫助她,兩人展開一連串的逃亡旅程。沒想到警察一路緊追在後,突然,一台貨車從圍捕中猛然殺出,救下兩人。同時間,軍方與警方出動陸海空的優勢武力全面包圍,貨車被圍堵在台北橋上。擴音喇叭傳出冷漠的倒數聲,男孩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感嘆這世界沒人在乎他們的故事,只在乎你能否證明自己是誰?

 


 

作者簡介

1992年生於新北萬里,父母離異,隨著阿嬤的工作遷徙至桃園大園。十年前從餐飲轉讀戲劇,就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立志成為一位專業的劇場藝術工作者,希望透過故事傳達我對世界的看法。喜歡劇場裡發生的每一件事,從劇場技術、行政到編導演,勇於嘗試各種挑戰,為劇場奉獻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存在的意義。沒有任何人事物能阻止我追求創作的宏觀目標「要做到當你離開世界,不僅你是好的,而且留下一個好世界。——Bertolt・Brecht(1930)」。有的話,也許就是生命盡頭的那一天。
 


 

得獎感言

《亡命》從創作到送件歷時⼗個⽉,經歷⼆⼗多稿的來回審修,挺過兩次讀劇反饋。起初, 這只是學校期末的劇本作業,資質駑鈍的我,不如身旁才華洋溢的同學們,只能⼀次次的⾯ 對挫敗經驗。今天能夠得獎,並不是我⼀個⼈的功勞,⽽是靠⽣命中每⼀位幫助過我的貴 ⼈、朋友、師長給予的⿎勵。我只是踩在眾⼈肩膀上的⼀位⼩⼈物。謝謝每⼀位曾幫我看過 劇本,給予回饋的朋友。

感謝 SHOW 影劇團的戲劇啟蒙。
感謝母校玄奘⼤學影劇藝術學系,尚興導師、Pisuy ⽼師、主修⽼師修維,以及⾯對的⼀切逆境。
感謝國⽴臺北藝術⼤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邱坤良、施如芳、何⼀梵,三位⽼師的指導與點評,也少不了百八劇本創作組同學們的課堂筆記與幫忙讀劇的三位演員(哲弘、昶維、騎凱),以及陪伴與指導我後續修本的主修:于善祿⽼師。
倘若沒有參與演摩莎劇團的「飄移計畫」,不會看⾒⼀篇又⼀篇的悲慘故事。謝謝導演林欣怡,當時交給我《⼀線之遙:亞洲⿊⼾拚搏越界紀實》⼀書。謝謝團長洪珮菁、製作⼈⿈馨⽟、⼆次團內讀劇的所有夥伴,有⼤家的回饋才能⾛到最後。
謝謝⽩刷刷⿊⼾⼈權⾏動聯盟維護在台⿊⼾的⽣存權益,以及龔尤倩⽼師給予法規與個案諮詢。
感謝我表演上的恩師:九歌兒童劇團團長⿈翠華。故事劇場的表演經驗,幫助創造《亡命》的節奏、想像、偶戲呈現等元素,是我學習的對象之⼀。
謝謝陪我渡過快樂童年的移⼯⼩⿊以及幼時鐵⼯廠的經歷,成為我毅然決然書寫這個劇本的原因。
謝謝栽培我至今的阿嬤與姑姑,全部榮耀歸給你們。
謝謝不忘初⼼,依然熱情地⾛在劇場路上的⾃⼰。
謝謝⽩沙屯媽祖,幫助指引⼈⽣路,成為我⼼中⽀持的⼒量。

我從底層出⽣,跟著阿嬤看⾒世界的⼈情冷暖,促成多愁善感的我。無論如何,不忘⾃⼰是誰、不忘⾃⼰從哪來,不忘前往理想⽬標的那條路。願這世界保有溫柔的⼼,接納不同的族群,看⾒背後更多的故事。

2021.04.13,寫於⽩沙屯媽祖徒步進⾹至北港的路上。

參獎 Third Prize
《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
劇作家 / 韓菁
中國廣西

一部荒誕的家庭悲劇。作品主體由四個年輕人的獨白構成。由於不能回家過年,他們對新年夜家庭聚會的情景做出了各種版本的猜測和臆想。一方面,這些猜測由於摻入了各自的焦慮和恐慌,因而顯得誇張、偏執;另一方面,荒誕想象中不斷暗合的細節又使真相撲朔迷離。故事圍繞一個大家族中的四個小家庭展開。家族成員們一邊經歷著瑣碎的社交過程,一邊講述著疾病、夢境和怪誕的遭遇。伴隨著他們的講述,隱而未見的秘密被逐漸揭開。他們的對白構建起大家族不斷遷徙、生生不息的面貌;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因惡習難改而導致的深入骨髓的精神障礙。二零二零年到來之際,一種揮之不去的絕望情緒籠罩著整個家族。作品分為五節,主要人物共十一位。第一節的敘述者是大姐冬英和丈夫高昇的兒子文文,二十三歲,在國外念書;第二節的敘述者是冬英和高昇的長女芃芃,三十五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第三節的敘述者是二姐笑紅和丈夫石東的獨女天天,三十歲,主治醫生,未婚;第四節的敘述者是四弟家民的獨女佳佳,十五歲,休學在家。第五節不設置敘述者,是客觀視角下家庭聚會最可能呈現的情形,與前四節形成對照。

 


 

作者簡介

韓菁,女,1999年生,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本科三年級。就讀期間參加過 Sebastian Kaiser 主持的戲劇構作工作坊及日本 Shelf 劇團表演工作坊。導演作品《鱒魚五重奏》於2020年12月在南京大學黑匣子劇場演出。目前正在參與社群實驗劇場第一期實踐項目「癌友·哈姆雷特」,擔任戲劇構作。

 


 

得獎感言

我對過分美好的事物充滿恐懼。而戲劇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總是用欺騙的形式袒露真實。它表現的是那些完美事物的殘缺之處。太陽上的黑點,流泉中的死水。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靈魂的至暗時刻。只有當我擁抱這個時刻,光明才被賦予意義。這就是我創作的基點。非常感謝建議我投稿泛華的呂效平老師,也感謝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給予我的認可。這次獲獎經歷將使我在未來的創作中備受鼓舞。

評審委員

Jury
image description 王孟超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畢業於南加州大學舞台燈光設計碩士,投入劇場超過三十年。曾任雲門舞集的資深製作經理和舞台設計,作品如《水月》、《流浪者之歌》等,也為臺灣許多知名表演團隊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或技術指導,如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國光劇團、屏風表演班、當代傳奇劇場、明華園等。曾任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開幕的舞台設計總監,2007年布拉格劇場四年展評審委員及臺灣參展召集人,當年臺灣館榮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2004年於波蘭華沙總統官邸獲頒「雪樹國際成就獎」,2014年獲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2016年~2021年4月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現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image description 黎煥雄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現任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東海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程主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歷任河左岸劇團、創作社劇團創始成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臺灣當代劇場活耀且極具影響力的青壯派中堅創作者,早在在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中,以河左岸劇團開創詩化意象劇場,以低限內斂,濃稠文學質感的殊異風格,躋身臺灣第二波劇場新潮重要旗手。90年代之後,更跨足音樂劇,歌劇,新媒體劇場導演,堪稱同世代劇場最多元發展的代表。

近期主要導演作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德國萊茵歌劇院《普契尼:杜蘭朵》(2015-2020,首位赴德執導歌劇臺灣劇場導演),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歌劇《朵夫:迷宮魔獸》,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櫻桃園2047》、《星光劇院》、《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幾米音樂劇-地下鐵》、《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兩廳院2013年度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國家交響樂團歌劇音樂會《華格納:帕西法爾》、《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歌劇神話《華格納:尼貝龍指環》、NSO歌劇《貝里尼:諾瑪》、《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image description 周慧玲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主持人。

1997年與臺灣劇場人聯手創建創作社劇團於台北,左手創作,右手論述,是少數兼具劇場編導和學術研究的知識性劇場藝術創作者。其學術研究範疇廣泛而前沿,從性別表演到文化政策研究乃至於數位藝術與戲劇史方法論;她的戲劇創作以深邃的歷史風貌以及多樣的形式見長,她的導演手法尤其細膩而能優游與先鋒和通俗之間。

主要學術著作收錄國外重點學術出版社 Plagrave、Routledge、Harvard Univ. 出版之專書論文。主編《表演臺灣彙編:劇本、設計、技術,1943~》二十五冊,2014年起聯合世界重點大學主辦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並擔任競賽主席迄今。

其他曾發表戲劇編劇導演作品如《魂顛記》(衛武營,2020)、《少年金釵男孟母》(創作社劇團,2009、2010、2017、2018)、《百衲食譜》(創作社劇團,2009-2010)、《不三不四到台灣》(創作社劇團,2006-2007)、《Click,寶貝ㄦ》(創作社劇團,2004)、《記憶相簿》(創作社劇團,2002)、《天亮以前我要你》(創作社劇團,2000);主要編劇作品《簡吉奏鳴曲:零落成泥香如故》(高雄文化局/衛武營開幕藝術節,2018)、《玉茗堂私夢》、《百年戲樓》(聯合編劇);導演作品《蔣公的面子3.0版》(2015迄今)、《影癡謀殺》(2005)、《驚異排隊》(2003)等。其原創戲劇作品獲德、英、中文學術論文專文討論,收入各地學術專書與期刊中。

image description 羅仕龍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羅仕龍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在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取得戲劇博士,曾任教於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法國保羅梵樂希大學等校中文系,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語中心主任,講授現當代戲劇等課程。除了著有法語專書《十九世紀法國戲劇舞台上的中國》(2015)之外,也譯註多部法語古典與當代戲劇作品,包括: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的《遺忘前的最後悔恨》、《只是世界末日》,卡繆(Albert Camus)的《卡里古拉》、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的《求職記》、法華(Charles-Simon Favart)的《公爵夫人府上的
堂吉訶德》、司克里布(Eugène Scribe)的《一杯水》等。長期為南京大學《戲劇與影視評論》等刊物撰稿。2021年起參與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打開戲箱說故事》節目製播。

image description 童偉格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攝影:汪正翔)

image description 許仁豪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暨主任。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研究專注於現代帶華語文戲劇與現代性相關理論議題,研究論文散見海內外期刊與專書,並且在表演藝術評論台以及台新Arttalks書寫評論。

image description Rossella Ferrari

【英文組劇本初審暨複審評審】

image description 秦嘉嫄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成大中文系副教授,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戲劇博士。就讀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班期間,也參與臨界點劇象錄,演出《瑪莉瑪蓮》、《水幽》等劇作。工作後,加入邱坤良主持的「拱樂社劇本整理計畫」,因此獲得許多內台歌仔戲的田野知識。還有,因與傅裕惠、許雅紅一同策畫「女節」,開啟了與許多當代女性劇場工作者合作的機會。研究專長為現當代劇場、表演藝術理論、文化批評及藝術產業政策。近年來授課及研究方向則致力探索表演藝術新興研究主題,如特殊場域、觀眾參與到劇場全球化的討論。曾經帶領學生於藝廊、巷弄、旅館房間等場地策畫不同活動,例如位於花蓮的《夜遊》、《夜市劇場》及《福品旅店劇場演出》之實驗展演。

image description 王文儀

【中文暨英文組劇本決審評審】

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教授,兼任學校君山音樂廳籌備處主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劇場管理藝術碩士畢業後,投入表演藝術產業30年,專注劇場的經營管理、策略規劃、創意行銷與演出製作。

曾任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臺中國家歌劇院首任藝術總監、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兒童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穗節藝術總監等職。

image description 高子文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戲劇影視藝術系主任。 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戲劇戲曲學碩士、博士。 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2013年參加奧地利駐地藝術家專案。 主要研究領域為先鋒戲劇、戲劇批評。 在《文藝研究》《台大中文學報》《戲劇藝術》等刊物發表文章40餘篇。 出版有個人專著《文明的逆子們:美國現代戲劇的中國敘事》,譯著《美國先鋒戲劇:一種歷史》。 創作有舞台劇劇本《這裡的白天和夜晚》《污染和凈化》《故鄉》。

image description 吳政翰

【中文組劇本初審評審】

戲劇構作、編劇、劇評人。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藝術碩士,主修戲劇構作與戲劇評論,「美洲文學顧問與戲劇構作協會」會員。現為臺大戲劇系兼任講師,2018年起擔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創作工作坊」編劇組講師。

至今戲劇構作五十餘齣作品,經典與新創並陳,涵括一般戲劇、音樂劇、電影劇本及各類跨界展演。近期有: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Role Play》、臺中歌劇院駐館計畫《熱帶天使》、瘋戲樂工作室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全球泛華青年劇本獎《原鄉1961》、北京七幕人生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上海戲劇學院《茶館》等。

劇本曾獲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北文學獎等。劇作翻譯二十部,包括中譯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英譯紀蔚然《拉提琴》等。

image description 陳琍敏

【英文組劇本初審暨複審評審】

(攝影:lisacohen)

image description 羅靚

【英文組劇本初審暨複審評審】

生於重慶。北師大中文學士、比較文學碩士,哈佛東亞系博士。肯塔基大學中國研究教授。曾獲國家人文基金、韓國國家研究基金、賴肖爾日本研究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等資助。著有《現代中國的先鋒與流行》與《世界的白蛇》。

image description 郭踐紅

【中文組劇本複審評審】

身為實踐劇場藝術總監、獲獎劇場導演、燈光與舞台設計與獨立製片人,踐紅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創作者。

踐紅將藝術理念體現在實踐劇場的作品當中,涵蓋的範圍廣泛,超越了主題、體裁和形式。她是華語音樂劇的幕後功臣,製作了廣受歡迎的音樂劇如《天冷就回來》、《老九》及《聊齋》。此外,她帶領一組橫跨世界各地的華裔,完成了一部具有實驗冒險精神的演出《六根不寧》,這也是華藝節首次委約新加坡本土劇團在濱海藝術中心劇院呈獻的大製作。同時,她也積極地發展及推廣青少年劇場,創作的《小問號》系列獲得獎項肯定,並且主催了由三個項目組成的《兒歌新唱計劃》。

作為一名資深的藝術工作者,踐紅不遺餘力地構建新加坡的文化生態空間。在她的帶領下,實踐劇場已然成為新加坡劇場極其重要的一把聲音,並且會履行使命,為弱勢群體發聲。

評審審查會議記錄

Review Conference Min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