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入場

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典禮&讀劇藝術節

從廣義的華語語系文學概念出發,自2015年籌辦至今,正式邁入第五屆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是全球第一個以泛華社群為對象、同時徵求中/英文舞台劇劇本的國際競賽。開放年齡介於18至36歲、不限國籍的青年劇作家參與投稿,廣納各種觀點、視角及不同創作思維,意圖召喚全球對泛華文化圈的注視、拓展泛華青年的視野,並藉由與華人文化、移民、歷史及社區等泛華主題相關的豐富劇本創作,作為與其他文化對話的舞臺。

 

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20年8月15日起至同年11月15日止,總計徵得176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中/英文劇本。經過14位專業評審、三階段嚴格審查後,由下列三件作品脫穎而出——

 

【首獎】《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鄒棓鈞(香港)
【貳獎】《亡命紀事:我是誰?》郭宸瑋(臺灣桃園)
【參獎】《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韓菁(中國廣西)

 

三位得獎者自2021年4月23日正式公告競賽結果後,分別與戲劇構作吳政翰、陳佾均、童偉格,開啟為期兩個月的劇本修改。並將交由資深劇場導演徐堰鈴、杜思慧、何一梵,分別帶領來自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學生們進行得獎作品讀劇呈現!

Date

Place 雲劇場台灣

2020-2021
首獎作品 First Prize
《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
劇作家 / 鄒棓鈞
香港

讀劇會

2021/7/16(五)19:30

地點

雲劇場台灣

讀劇導演

徐堰鈴

工人們在貨倉發現了一具麻雀屍體,想起了一個殺麻雀的都市傳聞。男人與妹妹斷絕關係之後,慌忙尋求自保方法。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對家暴忍氣吞聲。二手書店來了一位賣書的客人,店主猶豫接不接受這單生意。同一時間,在一場劍道對決中,少女正面迎接師傅的凌厲一刀!

五位演員,十四個角色,五段隱沒於城市一角的故事,全被一隻麻雀打亂。在這魔幻旋渦之中,誰才是黑夜的征服者?

創作靈感源自德國劇作家 Roland Schimmelpfennig 作品《金龍》。

 


 

編劇|鄒棓鈞

90後香港人,於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近期編劇作品包括7A班戲劇組「一頁文本創作計劃」入圍作品《演出》、POP Theatre「心之河土壤栽培計劃」《無限輪迴》、微劇場「讀劇微觀」《絕對邪惡》等。又曾先後於中小型及大型劇團負責行政工作,包括香港「九大藝團」之一的中英劇團,有豐富的管理社區戲劇計劃經驗。現為自由身工作者,以編劇、監製等身份參與劇場製作。

 


 

戲劇構作|吳政翰

戲劇構作、編劇、劇評人。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藝術碩士,主修戲劇構作與戲劇評論,「美洲文學顧問與戲劇構作協會」會員。現為臺大戲劇系兼任講師,2018年起擔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創作工作坊」編劇組講師。

至今戲劇構作五十餘齣作品,經典與新創並陳,涵括一般戲劇、音樂劇、電影劇本及各類跨界展演。近期有: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Role Play》、臺中歌劇院駐館計畫《熱帶天使》、瘋戲樂工作室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全球泛華青年劇本獎《原鄉1961》、北京七幕人生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上海戲劇學院《茶館》等。

劇本曾獲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北文學獎等。劇作翻譯二十部,包括中譯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英譯紀蔚然《拉提琴》等。

 


 

讀劇導演|徐堰鈴

演員、導演、教學,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團導演,曾兼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舞蹈系。舞台表演作品:《魂顛記——臺灣在地魔幻事件》、《如夢之夢》、《在棉花田的孤寂》、《寶島一村》、《少年金釵男孟母》、《女僕》、《給普拉斯》、《不在,致蘇菲卡爾》、《雨季》等。電視表演作品:《光的孩子》、《彩色寧靜海》、《再歌再舞》。舞台劇編導作品:《愛是我們的嚮導》、《去火星之前》、《離開與重返》、《逆旅》、《2012 Pussy Tour 不在他方》等。曾出版個人舞台電子劇本《踏青去》、《塵埃》、劇本集《三姊妹》、《踏青》(專論並附劇本)。2009年入圍金鐘獎女配角,2003年 ACC 亞洲文化協會表演藝術受獎人、第二屆台新藝術年度觀察——表演藝術類個人特殊表現獎。

 


 

讀劇演出團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成立於1963年,為本校最早創設的15個學系之一,亦為臺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戲劇學系。成立之初即秉持本校「弘揚中國文化、輸入西方文化、融貫古今、整合新舊、溝通東西」的創校精神與理念;教育課程內容以戲劇為主,影視為輔,兼具理論與實務,培養戲劇藝術基礎人才。考量戲劇實務的就業市場有限的實況,所培養之人才除具戲劇專業知識與技能外,兼通影視並涉及其他相關領域,以期符合多元社會和急遽變化的發展現況和藝文生態環境的人才需求。

2020-2021
貳獎作品 Second Prize
《亡命紀事:我是誰?》
劇作家 / 郭宸瑋
臺灣桃園

讀劇會

2021/7/17(六)19:30

地點

雲劇場台灣

讀劇導演

杜思慧

劇本改編自多起發生在臺灣真實的「黑戶」案件,以「我是誰?」作為貫穿全劇的核心問題。透過身分不明的臺灣人與黑戶華僑,以身分證件的辯證,探討身處在臺灣的身分與認同的議題。並且將議題連結臺灣的國際地位的不確定性,扣合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強調現實世界的矛盾與荒謬之處。劇本以強烈的節奏性,切換敘事與扮演的形式,並以偶戲詮釋他者,作為全劇呈現之特色。

故事從一位自小父母離異的青年男高職生開始說起。他因為父親過世,需要到戶政事務所更改監護人,卻發現生母另有其人,突然對自己的身分產生懷疑。接著,在他尋找母親的過程中,遇見一位被追捕的「黑戶」女孩,為了幫助她,兩人展開一連串的逃亡旅程。沒想到警察一路緊追在後,突然,一台貨車從圍捕中猛然殺出,救下兩人。同時間,軍方與警方出動陸海空的優勢武力全面包圍,貨車被圍堵在台北橋上。擴音喇叭傳出冷漠的倒數聲,男孩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感嘆這世界沒人在乎他們的故事,只在乎你能否證明自己是誰?

 


 

編劇|郭宸瑋

1992年生於新北萬里,父母離異,隨著阿嬤的工作遷徙至桃園大園。十年前從餐飲轉讀戲劇,就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立志成為一位專業的劇場藝術工作者,希望透過故事傳達我對世界的看法。喜歡劇場裡發生的每一件事,從劇場技術、行政到編導演,勇於嘗試各種挑戰,為劇場奉獻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存在的意義。沒有任何人事物能阻止我追求創作的宏觀目標「要做到當你離開世界,不僅你是好的,而且留下一個好世界。——Bertolt・Brecht(1930)」。有的話,也許就是生命盡頭的那一天。

 


 

戲劇構作|陳佾均

戲劇構作、譯者,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劇場研究碩士。2009年起從事德語劇場思潮與劇本之譯介,2012年起連年參與臺北藝術節臺德共製作品,並協助工作坊與講座的策劃。2016年代表華語參與德國慕海姆劇本節之國際劇本譯者交流,2019年擔任臺北藝術節國內委託節目之戲劇構作,包括《新人類計畫》等。她同時亦與陳炳釗、馮程程、陳彥斌、黃思農、葉名樺、克莉絲汀娜・溫芬巴賀等國內外創作者合作。她譯有《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II》、《阿拉伯之夜》、《九面芙烈達》、《邁向王道》、《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等劇作與書籍十餘部。採訪與評論散見《表演藝術雜誌》、香港 IATC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官網、澳門《劇場閱讀》等。

 


 

讀劇導演|杜思慧

紐約沙羅勞倫斯大學表演藝術碩士(Sarah Lawrence College,MFA)。演員、導演和編劇,發表過多齣劇場作品,其中《島語錄~一人輕歌劇》於法國2010年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繼而更受邀在2012年於法國新東向藝術節巡迴演出,2017年首次跨界製作表演展覽《「 」態百IN》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三個月。除個人創作外也受邀與不同藝文機構或團體合作擔任編導及演員。近期作品有:2021國表藝三館共製《十殿》演員、2020薪傳打擊樂團音樂劇場《食相》導演、2019屏東青春藝術節親子舞劇《找夏》編導、2018-19果實三十創作計畫《你好嗎?》編導、2018臺北藝術節《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演員、2018衛武營開幕季《簡吉》演員。曾獲榮譽有:英國文化協會藝術年獎劇場類-藝術總監、台北國際藝術村出訪澳洲藝術家。策展經驗有:2006年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2008第四屆、2012第五屆女節。出版有:劇本集《一人份的早餐》、《島語錄~一人輕歌劇》、《攔截,公路》及專書《單人表演》、《看見·觀點》。目前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讀劇演出團隊|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本系創立於2003年,期許成為「臺灣劇場知識的新入口;劇場人才新出口」,結合本校豐富、厚實的資源與素養,致力於培育具國際觀、創意及人文素養之劇場研究與演出、創作專業,以及相關藝文領域及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

大學部包括表導演、設計、理論與戲劇構作三大專業主修,碩士班則以跨域創作為核心,培育理論與創作人才。教學特色包括:

1. 著力於創作的啟蒙與發想,實踐與應用
2. 創作、演出、製作與管理的一貫學習與演練
3. 個別授課,傳承實務經驗
4. 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

期盼促進劇場藝術在南臺灣紮根,共同創造更美好的人文藝術發展環境。

2020-2021
參獎作品 Third Prize
《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
劇作家 / 韓菁
中國廣西

讀劇會

2021/7/18(日)13:30

地點

雲劇場台灣

讀劇導演

何一梵

一部荒誕的家庭悲劇。作品主體由四個年輕人的獨白構成。由於不能回家過年,他們對新年夜家庭聚會的情景做出了各種版本的猜測和臆想。一方面,這些猜測由於摻入了各自的焦慮和恐慌,因而顯得誇張、偏執;另一方面,荒誕想象中不斷暗合的細節又使真相撲朔迷離。故事圍繞一個大家族中的四個小家庭展開。家族成員們一邊經歷著瑣碎的社交過程,一邊講述著疾病、夢境和怪誕的遭遇。伴隨著他們的講述,隱而未見的秘密被逐漸揭開。他們的對白構建起大家族不斷遷徙、生生不息的面貌;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因惡習難改而導致的深入骨髓的精神障礙。二零二零年到來之際,一種揮之不去的絕望情緒籠罩著整個家族。作品分為五節,主要人物共十一位。第一節的敘述者是大姐冬英和丈夫高昇的兒子文文,二十三歲,在國外念書;第二節的敘述者是冬英和高昇的長女芃芃,三十五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第三節的敘述者是二姐笑紅和丈夫石東的獨女天天,三十歲,主治醫生,未婚;第四節的敘述者是四弟家民的獨女佳佳,十五歲,休學在家。第五節不設置敘述者,是客觀視角下家庭聚會最可能呈現的情形,與前四節形成對照。

 


 

編劇|韓菁

女,1999年生,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本科三年級。就讀期間參加過 Sebastian Kaiser 主持的戲劇構作工作坊及日本 Shelf 劇團表演工作坊。導演作品《鱒魚五重奏》於2020年12月在南京大學黑匣子劇場演出。目前正在參與社群實驗劇場第一期實踐項目「癌友·哈姆雷特」,擔任戲劇構作。

 


 

戲劇構作|童偉格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讀劇導演|何一梵

何一梵現在是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戲劇學系的助理教授,並負責有關西方戲劇史、戲劇構作、戲劇學和研究方法的課程,並著有《莎士比亞不做的事》(中文,台北,2016)和《劇場敘事學:劇本分析的七篇命題》(中文,台北,2018)以及一些文章——根據這種背景,他最好的定義應該是個學者和老師,而不是導演。

由於導演的經驗並非充分,他更傾向於專注在敘事和口頭表達。但這在指導讀劇時反而是一個有利的位置,在其中,首重劇作家的才華,其次是演員們對自己的台詞和角色的理解。

做為戲劇顧問是他最近參與劇場的方式,這使他更關注觀眾的反應。在他看來,觀眾應該是有承諾地來劇院看戲的普通人。也是這個原則,指導著今晚的讀劇演出。

 


 

讀劇演出團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為全臺灣師資與設備最完善的戲劇藝術訓練學府,自1982年創立以來,歷屆師生、畢業校友投入臺灣戲劇界、影視界、學術界、教育界及相關領域,貢獻所學,為臺灣當代戲劇及劇場藝術開創新局。目前共有兩個單位:戲劇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北藝大戲劇廳之舞臺及各專業實習工廠乃本學院學生創作、展演的實作空間,也是實務歷練與創作實踐的最佳場域。

本活動已結束